海華設計:【閑說瓷話●柒拾陸】高跟鞋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對于許多現代女性而言,高跟鞋占據了鞋柜里
提升氣場的法寶。而追溯高跟鞋的歷史,我國清代后宮女性腳上那
雙高底花盆鞋,則以其特殊的姿態,吸引了眾多眼球。
清宮劇的風靡從許多年前便開始了,從許多人的童年回憶《還珠格
格》,到后來的穿越劇、宮斗劇,褒貶不一,但收視狂潮卻從未冷
卻。看著劇中的角色們步履輕盈巧笑倩兮,不禁在為她們“腳上功
夫”嘆服的同時,想要對這種極具民族特色和時代特征的服飾一探
究竟。
在古代,女性的小腳乃是一美,稱為“三寸金蓮”,這種極端的審
美情感最早始于五代十國時期。據說,在南唐時期,一位妃嬪為引
起皇帝李煜的注意,用帛纏足,屈上作新月狀,以完成一種在金蓮
高臺上跳動的舞蹈,果然靈動非常。
此后,這位妃嬪為了能夠保持這種舞蹈的絕技,維持李后主對她的
寵幸,便常用白綾緊裹雙足,久而久之,便把腳裹成了“紅菱型”、
“新月型”。此例一出,人們競相仿效,五代之后逐漸風靡整個社
會。到了宋代,女人的金蓮小腳已經與洛陽艷麗的牡丹、建州馨郁
的香茗并指為天下之奇了。而元代時,如果女性不裹腳,竟會被視
為是奇恥大辱。
而清王朝定都北京后,雖然主動接受漢人的儒家思想以樹立正統形
象,但也對滿族的傳統風俗采取了積極恪守的態度,其中就包括衣
冠文化。
當時滿漢女性的足履差異非常明顯,漢族女性纏足弓履,而滿族女
性則流行自然天足。清朝統治者對纏足極其反感,還未入關,太宗
皇太極就諭旨“有效他國衣冠、束發裹足者,治重罪”。后孝莊皇
太后諭“有以纏足女子入宮者斬”,這是對滿族女子纏足的最嚴厲
懲罰。后來還下旨要求普天下女子不再纏足,雖然因積習難改最后
取消了禁令,但對八旗女子卻從未開禁。
但漢族文化審美仍然對滿清貴族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對纏足頗
有研究的清初文人李漁很欣賞高底。他說:“鞋用高底,使小者愈
小,瘦者愈瘦,可謂制之盡美又盡善矣。”而后發表了一系列論文
大贊高底可以使大腳藏拙,而且效果顯著,自然引起了向往小腳卻
被禁止纏足的滿族女性的興趣。
馬蹄鞋的應運而生是滿漢文化沖突和融合的結果,又使著鞋者步履
輕盈穩重、端莊有致卻不失婀娜,在宮廷貴族女性中大受歡迎。
當然,現代女性所穿的高跟鞋的雛形來自15世紀法國宮廷,但發明
者卻是一位男性——當時的國王路易十四。
路易十四4歲登基,22歲才開始親政,此前紅衣主教馬薩林統治了
法國18年,這一經歷一直被比擬與我國的康熙有著相似之處。
據說路易十四的身高只有154cm,但他自號太陽王,面臨的創建自
己的政黨、鏟除異己的宮庭內戰,路易十四在重重壓力下認為自己
的身高無法體現君王的威信和偉大,于是讓鞋匠把他的鞋子后跟墊
高,來尋找這一平衡點,傳言路易十四的鞋跟有12cm之高。
于是因為路易十四的“矮子樂”我們得到了高跟鞋,但作為權力象
征的高跟鞋曾禁止女性穿著,自路易十四作罷后,才被覷覦已久的
貴婦們迫不及待地穿上,因為她們發現,穿上高跟鞋不但身材高挑,
體態也變得優雅婀娜。
后來這個來自遙遠歐洲的發明傳入中國,深得慈禧太后的喜愛,當
時她已年近70,卻依然命人將花盆鞋改良,日日穿著自己鐘情的高
跟鞋,走在時尚最前沿。
“她”將是長江流域最豪華的游輪,游客都是外籍人士, 期待一
場與中華文明的邂逅,海華設計量身定做了【閑說瓷話】系列108個故事。
在這,古瓷片化身為開啟遙遠時空的鑰匙,以故事描繪生動歷史,
借游戲引發游客互動,用文化創造無限商機,精彩紛呈的china之
旅就此啟航。
白天登岸覽名勝
夜晚游輪搜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