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華設計:紐約世貿中心的鋼鐵“鳥”車站
在紐約的世貿中心,
這個車站設計建造了12年,
前后花費了近40個億,
不管從哪方面看,
它身上的光環都特別耀眼。
這真的就是一個車站!
全身白色的鋼結構,
整齊有序地組合在一起。
乍一看像是一只,
長著白色翅膀的大鳥。
不用懷疑自己的想象。
車站的設計師
Santiago Calatrava,
就是從一幅兒童放飛和平鴿的圖畫中,
獲得的車站設計靈感。
車站建在911襲擊中倒塌的世貿中心的舊址之上,其實原本只是想建一個普通的新車站代替一下。
但正是因為這個特殊的地方,不少人覺得這里的建筑應該是911之后的建筑,僅僅是一個好看的車站還不夠。
Santiago Calatrava帶領設計這個意義非凡的車站。其實早在設計這個車站之前,他已經在歐洲設計了很多車站作品,里斯本東方車站、里昂機場鐵路客運站 、蘇黎世施塔特霍芬火車站……
Santiago Calatrava
Santiago Calatrava的設計想法很簡單,就是一只飛翔的白鴿。
想到戰爭,聯想到和平鴿,雖然小城君覺得沒什么特別的,不過這個想法用在這個敏感的地方,人們心中復雜的感情讓這個方案最后實施。
不過想要在高樓林立的紐約市中心,建造一個車站,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車站周圍高樓多得數不過來,
火柴盒一樣“堆”在一起。
世貿大廈1號、2號、3號、4號樓,
幾乎把這個小小的車站團團圍住。
地鐵一號線從車站地下進過,
建造時還要保證地鐵的正常運行。
2004年Santiago Calatrava老爺子就拿出了設計方案,不過車站所處的這個特別位置,在這樣一塊曾經的廢墟之上新建一個建筑,本身地基就是一個問題。
在接下來的18月里,后來老爺子在之前的基礎之上又再次修改。考慮到炸彈襲擊的問題,為了安全起見,車站鋼鐵的用量一直在增加。
車站主體架構用鋼鐵搭建,
地下的基礎用鋼鐵依次排開。
車站外部結構也是如此,
鋼鐵的結構按照空間的秩序搭建。
最后車站“骨架”的基礎之上,
加上鋼鐵的“翅膀”。
老爺子喜歡大自然中天空飛翔的小鳥,喜歡骨骼排列的秩序,所以在老爺子的手上,他設計的建筑,有一種平衡、對稱、機械秩序的美。
歸結于這樣獨特的結構設計,
車站內部中間沒有一根柱子,
兩邊獨立的鋼結構,
支撐起整個空間。
輕靈有序的結構重復,
在車站主體結構完成時,
就已經有一種獨特的審美氣質。
高難度的建筑難題,對安全的充分考慮,再加上 2012年百年不遇的桑迪颶風對工程的破壞,老爺子的工程從最初的22億美元的預算,蹭蹭一下子飆到39億美元。
有人說這個車站是“華麗的水漂”,有人說這個車站是“最昂貴的走廊”,還有人說它是“可笑的丑八怪”……在車站建造的這12年里,總是可以聽到這樣的聲音。
今年3月份車站對外開放,
它有一個好聽的名字The Oculus,
大眼睛的意思。
站在中庭抬頭往上看,
就是一個面朝天空的眼睛。
屋頂的中間有一排天窗,
陽光可以筆直的從這里,
照射在車站內潔白的空間上。
除了白色的鋼結構,
空余的部分用玻璃連接,
車站有著迷人的光影。
一直不斷重復的白色鋼結構,
有種秩序的美感,
像是進入一個神圣的空間。
車站內除了白色的鋼結構,
它的屋頂、地面、墻面,
都是以白色為主。
當乘客走在開闊宏大的空間里,
立刻變得渺小。
也難怪,來到車站的人,
都會忍不住掏出手機拍下來。
樞紐會替代坍塌的PATH鐵路系統,
連接紐約的11條地鐵線路、Battery Park碼頭,世貿中心址,
世貿中1、2、3、4塔樓,世界金融中心和冬季花園。
樞紐站自帶2萬4千平方米的購物中心,
同時連接周邊建筑接近9萬平米的商業空間。
這個從廢墟里建起來的車站,
人們第一次走到站內,
會不自覺的放慢腳步,走走看看。
“感覺不像是這個世界上的建筑”
“美得令人窒息了”
也許車站已經超越建筑本身,
每個曾經傷痛的心靈,
卻會以此慢慢撫平。